我们经常讲“时光如梭”“我们的时间都到哪儿去了”“怎么又是一年了,我又老了一岁了”。这些言辞中透露出对时间快速流逝的惋惜、对生命尽头逼近的恐惧。无论人与动物都惧怕死亡。这是一种正常地心理,一种可以理解的心理状态。那我们如何减轻这种内心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呢?另一方面,有些人每天无所事事,觉得时间真难打发,只好打麻将度日。打完麻将,心理又无限惋惜:真没意思,打了一个通宵,刚刚打平。这两种心态是矛盾的,也是很焦虑地。焦虑的心态是对健康不利的。朱自清可能是最焦虑时间流逝的:“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垮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意思是说,吃饭、洗手、睁眼、举手、睡觉,无论做如何动作,时间都在流逝,可是我们又没有办法阻止。那怎么办?
我想我们只有忘却时间的流逝,没有机会去思考时间的流逝,才能减轻时间流逝的心理压力。具体怎么做?我想,只有忘我地投身于工作之中,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事业之中,才能减轻时间的压力。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伟人,为了解决一些重大的问题,废寝忘食,思考了一整夜,不觉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再看一些侦破片,警长在屋子里来来回回踱步:是自杀情杀还是他杀?思考了一整夜,终于一拍大腿:是情杀!从中我们看到,是工作让这些人忘记了时间。一个民工绝不会惋惜时间的流逝,因为他很累,没精力没机会考虑这些。一个农村的高龄老妇不会发出时间流逝的感叹,因为她看透了自然规律,村里的伙伴都走了,我不需要再滞留于人世间。
时间是一去不返的,但是时间留下的足迹却是可以保存的。比如我们青春的照片、婚纱照、孩子的照片,可以让我们回到过去那些美好的岁月。我们参观莎士比亚故居,让我们回到17世纪初的英国。我们去看毛主席纪念堂,回想起那些风雨如晦的革命岁月。我们参观故宫,回想起那里曾经活跃着无数的太监和宫女,还有嫔妃和皇后,以及大臣们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我们做老师的,很多年后还有学生来拜访,这是人生最大的奖赏。所以我们要认真教学,努力培养人才,我们的学生做了“大官”,成为“首富”,或者成了一所中学或者小学的校长,或者是一个公司的经理,或者是一个偏远地方学校坚守的教师,或者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他们还能回想起我们这些老师,过年过节提一点小礼品来看我们,还要求和老师喝一杯,这些就是时间岁月给予我们最大的回馈。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你帮助过学生,给他做过思想教育,在他人生迷茫的时候指点过迷津,他都会感念你。
前几年我有个学生补考,他主动要求加我qq,我只说了一句话:文亮,你学习不够努力,你上课不太专心,你很聪明,你只要稍微用心就会做得很好的。第二学期我发现这个学生竟然坐到了第一排,上课专心之至,生怕记漏了我讲的话。后来我不知道他毕业后发展如何,但是我认为我至少在一段时间给了他学习的动力,改变他的状态。所以改变一个人的状态并不难,学生是崇敬老师的,我们老师要利用好这种崇敬心态。对老师而言,没有比改变一个学生使其积极向上更大的伟业了。大家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