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发布日期:2020-06-11    浏览次数:

学科和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应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也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学科是由专业构成的,一个一级学科之下分布着数个相互联系的二级学科,而二级学科往往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专业。比如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之下有语言学、文学、翻译、文化学等二级学科,后者也可称为专业,如文学专业、语言学专业、翻译专业等。一个成熟的一级学科需要数个二级学科(专业)的支撑。同理,在申报一级学科硕(博)士授权单位的时候,需要至少三个二级学科的支撑。

与本科人才培养相关的问题是: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专业意识,也就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相关的要求,然后朝着这些要求努力。比如我院有师范专业、翻译方向和商务(英语和日语)方向,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明了不同专业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灌输、强化这些要求,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直至终身为本专业奋斗。

培养学科意识和专业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和专业的认同和具备相关的基本素质。我认为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专业身份认同感。比如,对于刚进校的研究生,我反复告诫他们:你们每天可以对自己说三遍:我是研究生(这也是来自王文斌先生的启示,他要求他的博士生每天说三遍“我是博士”)。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炫耀,而是强化他们的身份认同,说自己是研究生,就意味着和本科生在学习方式、培养目标等方面是不同的,特别是对于专硕而言,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如果不能在尽短的时间内完成身份的认同,往往还没有醒悟过来就临近毕业了。同理,对于师范、翻译和商务的学生,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强化他们的专业认同,具体方式不一而足,可以每期举办一次专业认同方面的讲座,也可以举行专业知识问答和竞赛,等等,以期使他们及早朝着本专业毕业的要求去努力。

第二,通过座谈、讲座、信息公开等形式明确本专业毕业的要求,明确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相关专业的要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比如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培养与教师相关的动手能力成为理论学习之外的首务,具体能力包括:课堂教学(如说课与讲课)、班级管理、三字一画、出考题、评讲试卷、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与反思(如评课)等方面的能力(这里还没有提到教研能力,这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演说家,因此沟通交流能力也应列入这个能力培养清单。而人才培养方案不可能囊括所有这些能力的全面培养。再如翻译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口译和笔译能力之外,还要去考取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各种证书,如口译证、笔译证、导游证,商务英语学生需要考取商务证书。要是一个学生在读本科期间就获取了各种证书,在专业大赛中获奖,其专业认同感应该是很高的。

第三,培养单位要创造条件,强化学生的专业的认同感。首先从组织上保障,系部要有专人负责专业认同的培养和强化工作;其次要有经费的保障,系部或者学院要划出适当的经费来完成这项工作;再次,培养单位要创造合适的条件和氛围,学院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要申请要求学校解决。

总之,专业认同就是要在学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从人力、物力、组织、经费、思想教育等方面充分保障学生获得最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从而在就业、考研和学生的终身发展等方面立于优势地位。

学校主页 | 教师下载 | 学生下载

版权所有:重庆三峡学院 地址: 重庆市万州区天星路666号 联系电话 023-58102362